
郭漢中在修復青銅尊。(本人供圖)
榜樣說 “每當看到文物重新煥發(fā)光彩,就非常有成就感,如同賦予它第二次生命!”
在三星堆博物館,有這樣一位匠人:他倚玉石、拂金片,侶陶器而友青銅,以精湛技藝喚醒6000余件珍貴文物,讓古蜀文明重綻光芒;他與時俱進,不斷改進與創(chuàng)新文物修復工藝,填補多項技術空白,成為文物修復領域當之無愧的“標桿”。他就是2022年“大國工匠”、2025年全國道德模范、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保管部副部長、文物修復高級技術工郭漢中。
郭漢中1984年入行,1987年正式參與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修復工作,眾多國寶級文物在他的手中重煥光彩。
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一號青銅神樹的修復。這件近4米高的“世界最大單體青銅文物”出土時,已碎成200多塊殘片,完全看不出原貌。
沒有參考樣本,面對海量殘片,郭漢中和師父楊曉鄔用“笨辦法”——先分類殘片,再根據大小、材質、顏色等特征,一塊塊比對茬口,推測原本位置。他們創(chuàng)新采用傳統(tǒng)錫焊結合鉚接、灌注工藝,歷時6年,終于讓這件3000多年前的瑰寶涅槃重生,成為三星堆博物館的“鎮(zhèn)館之寶”。
“每當看到文物重新煥發(fā)光彩,就非常有成就感,如同賦予它第二次生命!”郭漢中說。如今三星堆博物館展廳里,青銅大立人、青銅鳥足神像、青銅神壇等青銅器都在他手中重現(xiàn)風采。
40余年來,郭漢中始終秉持“自學、自練、自悟、自省”的準則,不僅研讀大量專業(yè)書籍,還虛心向專家請教,全面提高文物修復水平。
郭漢中努力接觸新鮮事物,并且“活學活用”,將新技術與傳統(tǒng)工藝完美結合。他創(chuàng)新使用塑形補配、黃泥石膏翻模等工藝,避免文物二次損傷;發(fā)明3D掃描與手工雕刻結合的補配技術,精準復原缺失部件;在三星堆建立智能環(huán)境監(jiān)測系統(tǒng),實現(xiàn)文物預防性保護。
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,三星堆新發(fā)現(xiàn)6座祭祀坑,面對糟朽象牙的提取難題,他自制小工具,創(chuàng)新采用高分子“繃帶”固型法,讓上百根珍貴象牙安全出坑,既解決了材料對環(huán)境的污染問題,又提高了工作效率,開創(chuàng)了考古發(fā)掘過程保護的先河。
除修復三星堆文物外,郭漢中還主持了10多項省、市級修復項目。他發(fā)表的《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玉石器環(huán)氧樹脂的脫膠處理》《3D技術在文物修復中的應用》等論文,填補了國內文物保護事業(yè)的多項技術空白。
“技術不該是個人財富,要讓更多年輕人接過接力棒?!弊鳛樗拇ㄇ嚆~文物修復帶頭人,郭漢中始終踐行著“傳幫帶”使命。
他建立“師徒傳承制”傾囊相授:從清理泥土的細微手法到焊接茬口的精準操作,堅持手把手教學,要求“零誤差”;推行跨學科培養(yǎng),要求學員系統(tǒng)學習歷史、雕塑等知識;更以新祭祀坑發(fā)掘為實戰(zhàn)課堂,帶領團隊攻克神壇底座等復雜修復難題,開創(chuàng)“多學科聯(lián)合攻關”新模式。
他不遺余力悉心傳授文物修復知識和實操技術,為三星堆博物館打造出一支技術過硬、經驗豐富的“老中青”三代修復隊伍,不僅提升了三星堆博物館的修復水平,更奠定了其在省內領先、國內知名的地位。
郭漢中始終秉持初心,在文物修復領域里耕耘不輟。他主持修復的文物已在30多個國家展出,使三星堆文物成為世界了解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