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五月五,劃龍舟,過端午?!惫糯娜艘髟伓宋绻?jié)的詩詞不勝枚舉,多數(shù)是紀念詩人屈原或描寫端午民風習俗的篇章。
屈原熱愛祖國、寧死不屈,影響了中國千百年來的文人雅士。南朝梁文學家吳均在神話志怪小說《續(xù)齊諧記》中,就將端午節(jié)和愛國詩人屈原聯(lián)系在一起:“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,楚人哀之,至此日,以竹筒貯米,投水以祭之。”從此,端午節(jié)被賦予新的意義與精神。屈原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之志,以及對國家、民族那種九死不悔的忠貞之心,震撼了整個民族的心靈。
北宋詩人張耒《和端午》詩曰:“競渡深悲千載冤,忠魂一去詎能還。國亡身殞今何有,只留離騷在世間?!痹撛娖嗲灞?、情深意沉。明代詩人高啟《端陽十詠(粽子)》寫道:“香茭裹秫炊,投祭楚江湄。頗恨饞蛟橫,君忠竟不知?!痹撛娏髀冻鲎髡邔η臒o限情思。
在我國民間,吃粽子習俗早在唐代已很盛行。不少文人墨客在品粽之余文思泉涌、欣然命筆。如唐代詩人姚合《夏夜宿江驛》有“渚鬧漁歌響,風和角粽香”一句,描寫了漁民在端午節(jié)這天吃粽子、唱漁歌的歡樂場面。
“重五山村好,榴花忽已繁。粽包分兩髻,艾束著危冠。舊俗方儲藥,羸軀亦點丹。日斜吾事畢,一笑向杯盤?!蹦纤卧娙岁懹芜@首《乙卯重五詩》,將端午時節(jié)石榴花開滿山村,村民們吃粽子、插艾草,采草藥、喝端午酒的情形描寫得淋漓盡致。
端午節(jié)的重大活動當屬龍舟競渡。描寫龍舟競渡最為生動的詩作,首推唐代詩人張建封的《競渡歌》:“五月五日天晴明,楊花繞紅啼曉鶯;使君未出郡齋外,江上早聞齊和聲。兩岸羅衣?lián)浔窍?,銀釵照日如霜刃。鼓聲三下紅旗開,兩龍躍出浮水來;棹影斡波飛萬劍,鼓聲劈浪鳴千雷;鼓聲漸急標將近,兩龍望標目如瞬;坡上人呼霹靂驚,竿頭彩掛虹霓暈;前船搶水已得標,后船失勢空揮橈……”鼓樂齊鳴,千帆競渡,場面壯觀,扣人心弦,讀來讓人身臨其境。
北宋詞人黃裳的詞《減字木蘭花·競渡》,也將端午龍舟競渡描寫得形象生動:“紅旗高舉,飛出深深楊柳渚。鼓擊春雷,直破煙波遠遠回。歡聲震地,驚退萬人爭戰(zhàn)氣。金碧樓西,銜得錦標第一歸。”
端午節(jié)還有飲雄黃酒、懸菖蒲、插艾葉、系長命縷等習俗?!氨贪闫烟幪幟?。誰家兒共女,慶端陽。細纏五色臂絲長??浙皭潱l復吊沅湘……”元代舒頔的詞《小重山·端午》,反映了古代端午節(jié)家家插艾草、菖蒲的習俗,體現(xiàn)了人們避瘟驅疫的美好愿望?!皺烟疑]嘏c菖蒲,更買雄黃酒一壺;門外高懸黃紙?zhí)瑓s疑賬主怕靈符?!鼻宕娙死铎o山的詩《節(jié)令門·端陽》,寫出古人在端午節(jié)買雄黃酒、張貼黃紙貼等情形。
“世代思端午,騷風萬古傳。”讓我們浸潤在淡淡的詩詞意境里,氤氳在濃濃的粽香中,傳承中華民族的千古端午風情。